2021年第四届有机硅钱江论坛暨研究生“勤慎论道”大讲坛会议通知

上传时间 :2021-12-16 13:55:04    浏览次数 :402    作者与来源 :苏丽

由杭州师范大学有机硅化学及材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办的“2021年第四届有机硅钱江论坛暨‘勤慎论道’大讲坛”将于2021年12月19日在“腾讯会议室”线上举行。热忱欢迎从事有机硅化学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企业同仁莅临本论坛参与交流。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及地点

时间:2021年12月19日(周日)9:00-12:00;14:00-16:30

地点:腾讯会议室线上会议,会议链接:

https://meeting.tencent.com/dm/hBSdIDHpgH7l

#腾讯会议:799-999-461,会议密码:1219

二、会议主题

本次会议以“创新驱动的有机硅化学”为主题,全面展示有机硅化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进展,为有机硅化学及材料科研和产业从业人员提供一个学术讨论和交流的平台,以期促进我国有机硅化学与材料专业的科学技术创新发展。

三、会务组委会

组委会主席:徐利文

会务组:叶飞、尹官武、齐帆、杨雪敏、王竹倩

联系人:叶飞 18657168393;齐帆13732255022

四、会议日程

11111

五、专家简介与报告摘要

赵东兵 教授 南开大学 

赵东兵,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独立课题组组长,曾入选"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人才项目(2017)。主要研究领域为有机合成方法学以及共轭分子设计合成。2007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学院;201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导师为游劲松教授);2012-2016年先后在德国明期特大学(导师为Frank Glorius)、美国康奈尔大学(导师为Brett Fors)以及美国华盛顿大学(导师为Alex Jen);2016年10月加入南开大学。曾获得德国洪堡奖学金、国家优秀青年自然科学基金(2020),"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人才项目(2017)、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2019)等。回国后,以独立通讯作者在Nature Chem., 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等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

《有机硅合成化学》报告摘要

硅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高达25.8%,是地球上第二丰富的元素资源。硅资源在有机化学领域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扩展新型功能分子构筑的空间。然而,目前得到广泛发展的基于以“碳”为中心的方法学并不完全适用于含硅分子的合成及功能化,对含硅有机分子的合成依然充满挑战。基于此,为了扩宽硅主族元素有机分子在药物开发、新材料发现中的应用范围,发展围绕含硅主族元素的合成方法学,实现简洁、高效在有机分子中引入硅元素以及含硅有机化合物位点选择性的精确修饰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报告将从三个方面:1)Si−C键断裂重组;2)硅烷C−H键后期官能化;3)新型硅试剂的开发等介绍课题组近年来在有机硅合成化学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


沈晓 教授 武汉大学 

沈晓,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武汉大学有机硅化合物及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师从胡金波教授,随后留组工作,任助理研究员。2014年2月至2015年5月,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Tobias Ritter教授。2015年6月至2017年7月,在美国波士顿学院从事第二站博士后研究,师从Amir H. Hoveyda教授。2017年8月加入武汉大学任教授、独立课题组长。曾获中科院院长特别奖、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获邀参加第63届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湖北省青年百人计划和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等奖项。已在Nature、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t. Commun.等上期刊上发表论文29篇。

《自由基C-Si键活化转化》报告摘要

有机硅化学是有机化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有机合成化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相较于由金属试剂中的C-M键(例如C-Mg,C-Zn和C-B键),C-Si键更稳定。因此C-Si键的活化转化是有机硅化学的前沿研究领域。目前,C-Si键的活化主要依赖于Lewis碱活化、Lewis酸活化和过渡金属插入等双电子活化模式,在有机合成化学领域得到诸多应用。我们的研究发现自由基活化C-Si键的模式(自由基Brook重排)可以提供不同于双电子活化模式的反应性质,拓展有机硅化合物的合成应用价值。


陆展 教授 浙江大学 

陆展,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分别于2003年和2008年获理学学士学位和理学博士学位;2008-2012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化学系博士后。2012年底加入浙江大学化学系,担任独立课题组长、特聘研究员、博导,2018年底晋升为教授。主要从事于基于手性配体设计的地球丰产过渡金属高选择性催化反应研究,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Nat. Commun.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被他引4000余次,撰写英文章节2章,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曾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等资助和荣誉。

《地球丰产金属不对称催化》报告摘要

报告人将介绍近几年来课题组围绕地球丰产过渡金属不对称催化的一些研究工作,基于廉价金属原子半径较小、价态和配位模式易变等特点,已设计和构建了一系列适合铁、钴的新型非C2对称含氮三齿手性配体及其钴、铁配合物,并将其应用于铁、钴催化烯烃的不对称氢官能团化反应,解决了一些贵金属催化剂无法实现的挑战性难题,例如大宗化学品1-丁烯的高选择性不对称硅氢化和胺氢化等反应。这些结果为解决丰产金属催化反应的催化效率及选择性控制等关键科学问题提供了一些新思路和新方法。


舒兴中 教授 兰州大学 

舒兴中,兰州大学萃英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于201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并取得博士学位;于2010-2015年分别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于2015年起在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研究兴趣为有机合成方法学。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1)非活性C-O键还原偶联化学;(3)氯硅(锗)烷还原偶联化学;(2)不对称还原偶联化学。迄今为止,已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Sci.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他引2000余次,H因子29。2016年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担任《中国化学快报》青年编委。曾获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2020)、兰州大学青年五四奖章(2020)、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荣誉。

《氯硅(锗)烷还原偶联化学》报告摘要

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基础化学品的还原偶联反应研究,发展了一系列基于醇、酚、酮等天然官能团的C-C键构筑新方法。基于有机硅(锗)试剂在化学合成、材料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性,最近将镍催化的还原偶联化学延伸到了有机硅(锗)合成领域,建立了以氯硅烷为原料构筑C-Si键,以氯锗烷为原料构筑C-Ge键的还原偶联反应。这一新型的构键模式为制备经典化学难以合成的有机硅(锗)化合物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本报告主要汇报镍催化氯硅(锗)烷的还原偶联化学。


徐允河 教授 中国科技大学 

徐允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长江学者”。2011年有机化学专业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12年2月入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被聘任为特任副教授,2015年-2020年先后获聘为副教授和教授。主要从事有机硅合成、金属催化烯烃转化方向的研究。目前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CS Catal.等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

《铜催化C-Si键不对称合成反应的研究》报告摘要

有机硅化合物作为合成地原料或单体在农药化学、材料化学、生物医药以及有机合成等方面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因此,发展简单、高效的合成方法用于制备官能团化有机硅产物的研究一直是热点领域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化学家的研究兴趣。值得注意的是,构筑含硅手性化合物的研究由于传统合成方法的成本较高、原料种类的局限性较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该领域研究的发展相对缓慢。我们课题组近年来选择使用廉价金属铜催化剂,通过不对称硅质子化、硅硼化、硅氢化等反应策略,用于高区域和立体选择性构建C-Si键,实现了不同种类手性有机硅产物的高效合成。


宋振雷 教授 四川大学 

宋振雷,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药物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兰州大学化学系基地班本科毕业,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涂永强教授攻读有机合成化学博士学位,2005毕业后赴美过明尼苏达大学化学系、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药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Richard. P Hsung 教授。2008年3月回国,受聘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2012年破格晋升教授。课题长期致力于:新型有机硅合成子及试剂的开发及其在天然产物及药物合成中的应用研究。在Chem. Rev.,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Nat. Prod. Rep,Chem. Commun.,Org. Lett. 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2013年荣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8年四川省青年科技奖,2019年四川天府万人计划,第十三批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卫健委领军人才。

《碳—硅键活化构建硅杂环:探索和体会》报告摘要

项目申请人2008年独立成组后,长期致力于新型有机硅合成子及试剂的开发及其在天然产物及药物合成中的应用研究。研究工作坚持以硅元素(Si)为抓手,聚焦硅―碳键的官能化和构建方法的创新,并在偕二硅和硅杂环两类合成子的开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偕二硅的研究旨在以“硅”为合成工具,解决“碳”化学无法或解决不好的问题;硅杂环的研究旨在以“硅”为物质核心,构建结构和功能独特的有机硅物种。


王鹏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王鹏,研究员,2007年7月于天津大学应用化学系获学士学位;2013年7月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师从唐勇研究员从事主族元素化学研究;2013年9月至2017年12月在美国Scripps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余金权教授从事远程碳氢键活化和非导向碳氢键活化的研究;2017年11月起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迄今已在Nature, JACS, Angew, Org. Lett., Chem. Commun., Eur. Chem. J.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课题组目前主要从事有机硅化学和烯烃重整及官能团化。

《硅中心手性功能分子的合成及应用》报告摘要

随着手性化合物在农药、医药和材料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高效构建硅手性和含硅手性化合物的方法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近年来,我们课题组围绕着硅中心手性功能分子的合成及应用等方面开展了探讨,关注发展构建硅中心手性化合物新的策略和方法,发展了分子内氢硅化策略构建硅中心手性单氢硅烷和硅中心螺环化合物。利用硅的特性,我们提出并发展了基于硅中心螺环骨架衍生的新型手性配体和催化剂并应用于不对称催化反应中。


何川 副教授 南方科技大学 

何川,副教授,课题组长。国家特聘青年专家,广东省珠江引进青年拔尖人才,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B类)。2008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随后继续在武汉大学化学学院攻读有机化学博士,导师雷爱文教授。2013年博士毕业后,加入英国剑桥大学化学系Matthew Gaunt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2015年获得玛丽居里奖学金。2018年加入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开展独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新型的不对称催化反应构建杂原子中心手性;基于电催化的新型碳–杂、碳–碳原子成键反应研究;新型手性有机材料分子的合成和应用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和专著35篇,其中通讯作者/第一作者30篇,包括Chem 1篇,J. Am. Chem. Soc. 5篇,Angew. Chem. Int. Ed. 8篇,Nat. Commun. 1篇,ACS Catal. 1篇,Chem. Sci. 2篇等,论文引用2000余次;申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2020年,入选Chemical Reviews青年编委(Chemical Reviews Early Career Advisory Board)。2021年,荣获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

《不对称催化脱氢偶联构建硅中心手性》报告摘要

由于自然界不存在天然的硅中心手性化合物,一直以来,人们对含硅中心手性有机硅化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都研究较少。硅原子固有的特性,如原子半径较大,硅碳键较长,容易形成高配位等,使得高对映选择性构建硅中心手性化合物一直以来也充满了挑战。近年的一些研究发现,硅中心手性化合物在合成化学、材料化学、药物化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都展现出潜在的重要应用价值。近三年来,我们通过发展手性双膦铑催化的不对称脱氢偶联体系,成功实现了一系列结构多样化的硅中心手性化合物的高效、高对映选择性构建,并探索了相关手性硅化物的功能和应用,拓展了手性硅化学的空间和内涵。


朱守非 教授 南开大学 

朱守非,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00年和2005年在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分别获得理学学士和理学博士学位;2012‒2013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做博士后;2005年至今在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工作,2013年晋升为教授。长期从事催化有机合成化学研究,重点研究了几类以氢转移为关键步骤的重要有机合成反应,提出了“手性质子梭”概念,发现了催化卡宾对硼氢键的插入反应,发展了多种用于烯烃氢化和硅氢化反应的高效催化剂,实现了多种重要生物活性分子的高效合成。迄今发表研究论文120余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19年,第三完成人),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07年和2013年两项,均为第三完成人),Asian Rising Stars Lectureship Award(2019年),中国化学会青年手性化学奖(2018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2年),天津青年科技奖(2014年),天津青年五四奖章(2016年),Asia Core Program Lectureship Award(2015年)等奖项。

《基于催化氢转移反应的有机硅合成》报告摘要

有机硅在材料科学,农药化学,生物医学以及有机合成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发展结构多样性有机硅的高效合成方法对推动其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报告人课题组以催化氢转移反应为基础,发展了系列有机硅的合成新方法,具体包括:1)发展了催化卡宾对硅氢键的插入反应,实现了多种手性有机硅的合成,丰富了手性有机硅的类型;2)发展了基于邻菲罗啉骨架配体的铁配合物催化剂,实现了铁催化烯烃和炔烃高效、高选择性硅氢化反应,提高了多种有机硅的合成效率,制备了多种新型有机硅,并初步揭示了开壳层催化剂自旋态转变对反应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规律。


                                                                                                   有机硅化学及材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材料技术重点实验室

                                                                                                      2021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