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华团队在硅基调控电子激发态领域取得系列新进展
高效、稳定和色纯度高的蓝色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和器件对有机发光二极管在全彩显示和固态照明的广泛应用有重要作用。基于芳胺电子供体和菲并咪唑电子受体的双极性材料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和形貌稳定性,但通常发光在蓝光-绿光区和色纯度较低。近日,杭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有机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冯新江博士、卢华教授与华南理工大学赵祖金教授合作,通过硅基调控电子激发态性质,构建了高效、稳定、色纯度高的电致有机深蓝光二极管,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上(DOI: 10.1002/adom.202100965,影响因子9.926)。
文章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om.202100965
利用硅基取代使共轭桥扭曲,HOMO-LUMO轨道重叠程度小,分子具有较高的三线态能级,可调节分子的杂化局域-电荷转移激发态(Hybridized Local and Charge-Transfer State),获得高效色纯度好的电致发光二极管材料。在非掺杂器件中表现出很高色纯度和外部量子效率,在CIEy<0.06的器件中表现出最高的外部量子效率。光物理性质研究和理论计算结果显示,热激子材料获得高的激子转化来源于高能三线态激子向单线态的反向跃迁。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871072)、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19B030301003)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Y17E030004)的资助。
激发态调控与器件结构
近两年,该课题组在硅基调控电子激发态领域取得系列成果,首次获得了光学透明的硅桥联非线性材料,被J. Mater. Chem. C选为热点文章(2021, 9, 6470-6476);设计了一类硅σ桥联新体系用于高分辨指纹成像,发表在中国化学会旗舰刊物(CCS Chem. 2020, 2, 329);系统探索了硅基对深蓝双极性材料的影响(ACS Appl. Electron. Mater. 2021, 3, 422; J. Mater. Chem. C, 2020, 8, 9401; Dyes Pigm. 2020, 174, 108063)。感谢上述工作中合作伙伴的支持和各类基金的资助!
人物简介:
冯新江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硅基光电材料设计合成与电致发光有机二极管(OLEDs)、医药中间体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近五年,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J. Mater. Chem. C, J. Org. Chem.等国际知名期刊已发表SCI研究论文10余篇。
卢华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BODIPY化学和硅基发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光物理性质调控及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hem. Rev., Chem. Soc. Rev., JACS, CCS Chem.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被引用3000余次。